最近幾年,隨著消費理念的轉型升級,疊加產業(yè)政策支持,新能源車市場取得了長足發(fā)展。然而,充電網絡布局目前還達不到盡善盡美的地步,制約了純電動車的發(fā)展。正因如此,混合動力成為了更為穩(wěn)妥的選擇,兼顧效率與續(xù)航的特點使之備受市場認可,無論對于消費者還是車企,都可謂現階段的理想解決方案。一拍即合之下,越來越多的混動車涌向市場,打造出新的行業(yè)風向標。作為合資老將,廣汽本田自然深諳此道,銳·混動聯盟的推出便是最佳例證。
成立二十余年來,廣汽本田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動力平臺布局,涵蓋自然吸氣、SPORT TURBO、SPORT HYBRID、SPORT EV四大類別?,F階段,SPORT TURBO(銳·T動)和SPORT HYBRID(銳·混動)是其中的主流方案。今年6月,廣汽本田正式成立銳·混動聯盟,將雅閣銳·混動、奧德賽銳·混動、皓影銳·混動和凌派銳·混動四款車型囊括其中,以全維度銳·混動的產品矩陣,強化銳·混動技術品牌形象,加速銳·混動普及。
據了解,全維度銳·混動包含兩重含義。首先,銳·混動聯盟能在全速域追求高性能與高效能,實現暢快駕駛感;同時,在緊湊型車、中型車、MPV到SUV各細分市場,實現全領域覆蓋。今天,愛卡汽車找來了廣汽本田銳·混動聯盟全系產品,通過親身體驗探索這幾款車的成功奧秘。
廣汽本田銳·混動聯盟今年6月正式成立,囊括了雅閣銳·混動、奧德賽銳·混動、皓影銳·混動和凌派銳·混動四款車。
本田擁有三電機SH-AWD、雙電機i-MMD和單電機i-DCD三種混動系統(tǒng)。其中,SH-AWD主要用于中大型和跑車產品,多見于謳歌品牌;i-MMD定位居中,較多配備于中型車、緊湊型車和緊湊型SUV;i-DCD結構最為簡單,主要配備在小型車上。從本田全球布局來看,雙電機混動有替代單電機的趨勢,例如海外版全新飛度便用i-MMD替代了前作的i-DCD。而在中國市場,i-MMD更是毫無疑問的主力選手。
從全球來看,本田擁有SH-AWD、i-MMD和i-DCD三種混動系統(tǒng)。中國市場則以i-MMD為主力,雅閣銳·混動、奧德賽銳·混動、皓影銳·混動和凌派銳·混動均搭載這套雙電機混動系統(tǒng)。
i-MMD混合動力系統(tǒng)由阿特金森循環(huán)發(fā)動機、發(fā)電機、驅動電機、鋰離子電池和動力控制單元組成,E-CVT變速箱與兩臺電機整合在一起,機械設計較為緊湊。本田i-MMD與豐田THS都是雙電機混動系統(tǒng),但結構大有不同。i-MMD整體設計更為精巧,發(fā)動機和電動機不會同時直接驅動車輪,兩條傳統(tǒng)路徑擁有各自的固定減速比。THS隸屬于動力耦合流派,依托行星齒輪來整合發(fā)動機和電動機的動力。i-MMD系統(tǒng)在傳動過程中不涉及動力解耦,理論上效率更為出色。
EV電驅模式和HYBRID混動模式下,發(fā)動機直連離合器斷開,車輛使用電動機驅動,兩種模式的區(qū)別在于發(fā)動機是否啟動用于發(fā)電。ENGINE發(fā)動機直驅模式下,直連離合器結合,兩臺電機退出運轉,車輛完全由發(fā)動機驅動。
i-MMD系統(tǒng)擁有EV電驅、HYBRID混動和ENGINE發(fā)動機直驅三種驅動模式,控制系統(tǒng)可根據駕駛模式和負載水平在上述模式之間動態(tài)調整。低速行駛時,車輛由電機直接驅動,帶來電動車般的敏捷響應和出色靜謐性。高負載條件下,發(fā)動機啟動進行發(fā)電,配合高壓電池系統(tǒng)協(xié)同驅動車輪,帶來更線性的加速感受。高速或其他必要工況下,動力系統(tǒng)會自動切換為發(fā)動機直驅模式,提供更為出色的動力儲備。簡而言之,駕駛者只需要隨心所欲地踩下油門,即可體驗銳·混動聯盟所帶來的暢快駕駛感受。
某種程度上,i-MMD可被理解為一種帶有發(fā)動機直驅模式的增程式混合動力,其動力電池主要作為蓄水池使用,系統(tǒng)根據工況選擇發(fā)動機停機、啟機充電或啟機驅動。與增程混動的不同之處在于,由于內燃機兼顧了直驅功能,所以它必須是一臺全工況發(fā)動機,技術要求明顯高于傳統(tǒng)意義上的增程器。目前,廣汽本田旗下擁有2.0L和1.5L兩套i-MMD系統(tǒng),發(fā)動機均采用阿特金森循環(huán),并應用了DOHC和i-VTEC技術,最高熱效率分別為40.6%和40.5%。
為了適應不同車身形式和底盤結構,廣汽本田在銳·混動車型上采用差異化的空間布置方案。例如,雅閣銳·混動將電池組安裝在后排座椅下方,一方面為多連桿后懸掛騰出了空間,另一方面照顧到行李廂空間。凌派銳混動同為轎車,但其扭力梁后懸掛空間占用較小,電池組得以安裝在后橋上方。作為一款MPV,奧德賽銳·混動需要打造平整的后排地板,所以電池組被布置在前排座椅下方。
在銳·混動聯盟中,雅閣銳·混動在空間布置方面受到較多約束,轎車車身的垂向空間本就相對緊湊,多連桿后懸掛也產生了額外的空間占用。為了避免侵占行李廂空間,工程師將電池組做成了長條形,安裝在后排座椅下方。
扭力梁后懸掛結構相對簡單,后橋上方空間獲得了解放,可用來容納電池組。凌派銳·混動采用的便是這種方案。
i-MMD系統(tǒng)以簡單精巧的結構,融合了電動車和燃油車的雙重屬性,既擁有“高度接近EV”的行駛質感,又不存在續(xù)航焦慮。接下來,就讓我們通過試駕,深入了解銳·混動聯盟四款車型的各自特點。
雅閣銳·混動
在廣汽本田銳·混動聯盟當中,雅閣銳·混動是毫無疑問的開創(chuàng)者。從雅閣銳·混動開始,本田i-MMD混動系統(tǒng)開始大規(guī)模引入國內,終結了主要競品一家獨大的局面。自從雅閣家族進入第十代以來,不僅設計更加年輕動感,駕控方面也進一步凸顯出運動特色,而銳·混動車型更是將這一家族傳統(tǒng)發(fā)揚光大。
雅閣銳·混動的出現,讓凱美瑞雙擎遇到了真正的對手。對于中型車而言,舒適、空間、性能、配置都不能少,這些恰好是雅閣銳·混動的長處所在。在第三代i-MMD系統(tǒng)的加持下,雅閣銳·混動獲得了更為全面的綜合素質。
雅閣銳·混動并沒有太多專屬設計,只是在翼子板和尾門處增加了“HYBRID”字樣。外觀設計強調運動,整體姿態(tài)低趴修長,車尾向溜背風格靠攏,更能討好年輕一代消費者。
作為一款主流中型車,雅閣銳·混動并沒有在內飾設計方面標新立異,車廂鋪陳中規(guī)中矩。同級橫向對比來看,雅閣銳·混動的中央地臺較為寬大,扶手箱寬度理想,左右兩位乘客同時使用也不會顯得局促。
內飾部分與燃油版最大的差別,還要數SBW電子按鍵換擋。這套按鍵組設計十分精巧,P、R、N、D四個鍵的尺寸、材質和安裝角度有所不同,比較容易實現盲操作。換擋區(qū)域后面是經濟、運動駕駛模式按鍵,以及EV純電驅動開關。
方向盤上提供了一組撥片,不過它們并非用于換擋功能,而是用來控制能量回收系統(tǒng)。駕駛者可通過減速撥片實時調整能量回收強度,改變車輛滑行的拖拽感,營造出特有的駕駛樂趣。
雅閣銳·混動將電池組布置在后排座椅下方,避免了對行李廂空間的侵占。在后排坐墊下方,可以看到為電池設置的散熱口,這是混動車型的常見設計。
與上代車型相比,雅閣銳·混動的實用性明顯更為出色。將電池組移至后座下方后,行李廂空間得到了明顯拓展,與燃油版并無明顯區(qū)別。后排座椅支持整體放倒,滿足了裝載大件行李的需求。
雅閣銳·混動搭載2.0L i-MMD混動系統(tǒng),綜合最大功率達158kW(215馬力)。具體來看,2.0L發(fā)動機的最大功率為107kW(145馬力)/6200rpm,最大扭矩175Nm/3500rpm;電動機最大功率135kW(184馬力),最大扭矩315Nm。
動力系統(tǒng)十分敏捷,中小油門開度下,混動系統(tǒng)能夠迅速響應駕駛者的加速請求。由于不存在傳統(tǒng)意義上的多擋位變速箱,所以動力輸出非常順滑,行駛品質實現了明顯提升。日常駕駛中,雅閣銳·混動甚至讓人聯想起電動車,這是傳統(tǒng)燃油車甚至動力耦合型混動難以提供的質感。
雅閣不只是看起來更具運動感,開起來也是如此,動力、底盤、轉向傳遞出富有活力的感覺。轉向阻尼細膩,隨速隨角度變化線性,回正力矩也相當飽滿。底盤則在舒適與操控之間找到了不錯的平衡,過濾大小振動擁有不錯的韌性,側向支撐也能夠令人滿意。
盡管上市已有兩年多時間,但時至今日,雅閣銳·混動的綜合實力仍然具備一定優(yōu)勢。憑借i-MMD傾向于電驅動的特點,雅閣銳·混動在動力響應、平順性等方面占得先天優(yōu)勢。與此同時,輕盈靈動的操控感受很討人喜歡,開起來不會顯得太沉悶,這在中型車級別頗為難得。
凌派銳·混動
凌派銳·混動的推出,標志著本田1.5L i-MMD首次引入國內,降低了本田雙電機混動系統(tǒng)的門檻。很多讀者朋友可能會好奇,排量從2.0L降低至1.5L之后,i-MMD的精髓能否被完整保留下來。帶著這樣的疑問,我們對凌派銳·混動進行了一番詳細體驗。
隨著技術進步,混合動力系統(tǒng)變得越來越親民,逐步從中高端車型下放至相對入門的車型。為滿足家庭用戶對車輛品質的更高要求,廣汽本田推出了凌派銳·混動,并為之配備了1.5L i-MMD雙電機混動系統(tǒng)。
家族化設計的應用,讓凌派銳·混動看起來有了些“小雅閣”的氣質,大氣之余略帶年輕。除“HYBRID”銘牌之外,凌派銳·混動還增加了車尾擾流板,并將前后本田車標更換為藍底樣式,凸顯混動身份。
黑棕雙色內飾看起來比較溫馨,中控臺的皮質材料+縫線設計提升了高級感。與自家大哥一樣,凌派銳·混動配備了SBW電子換擋、減速撥片、自動空調等配置,沒有因級別降低而在這些方面進行簡化。
后排小桌板是凌派家族的一大特色配置,放下中央扶手后,可以進一步延伸出一塊置物平臺,實用性出色。銳·混動版本降低了后排小桌板的門檻,次低配以上車型都有配備。
后排座椅舒適性出色,靠背角度、坐墊長度設計合理,整體承托性令人滿意。放在同級橫向對比來看,凌派銳·混動的后排體驗具有很大優(yōu)勢。該車的電池散熱口設置在右后座外側,采用豎直設計,與雅閣銳·混動有所不同。
凌派銳·混動采用扭力梁后懸掛,后橋空間占用相對較小,因此可以將電池組布置在后橋上方。即便有了電池組的加入,行李廂空間依然較為出色,并在蓋板下方提供了備胎。此外,行李廂后方靠近車尾處設計了一個深度可觀的儲物格,將垂直高度拓展至766mm,這通常是兩廂車或SUV才有的表現。
凌派銳·混動還配備了Honda SENSING智能駕駛輔助系統(tǒng),帶有自適應巡航、車道保持、交通標志識別、盲區(qū)提示以及防碰撞輔助等功能,提升了駕駛安全性和便利性。
1.5L i-MMD系統(tǒng)的綜合最大功率為113kW(154馬力),賬面參數與海外市場的本田Insight相仿,高于全新一代飛度混動版,在同等排量混動系統(tǒng)中居于領先地位。在我們的實測中,凌派銳·混動用時8.7s即可完成0-100km/h加速,動力性能較同級競品有一定優(yōu)勢。
混動系統(tǒng)對行駛品質的幫助顯而易見,動力響應敏捷,并且輸出十分順滑,這是同級別燃油車無法提供的體驗。在城市環(huán)境下駕駛,由于功率需求整體不大,所以車輛能夠盡可能使用電機驅動,行云流水的駕駛感受頗具電動車風范。
混動系統(tǒng)的加入勢必增加整備質量,進而對車輛動態(tài)表現造成影響。為此,工程師優(yōu)化了底盤設計,提升轉向響應和濾振表現。凌派銳·混動的底盤調校偏重舒適性,懸掛能夠積極吸收細碎顛簸,乘坐氛圍比較愜意。得益于長軸距設計,高速穩(wěn)定性也能令人滿意。
相比燃油版車型,凌派銳·混動實現了全方位提升,恍惚間讓人感覺高出半個級別。動力系統(tǒng)各個維度的表現都更出色,沒什么明顯短板,相比主要競品具備一定優(yōu)勢??梢哉f,凌派銳·混動將凌派家族的均衡特質進一步發(fā)揚光大,成為了一部務實而不將就的出色家用車。
奧德賽銳·混動
在中國汽車市場,MPV的存在感相比轎車、SUV略遜一籌,但這并不妨礙一些出色的產品脫穎而出,奧德賽銳·混動就是這樣一款車。對于MPV而言,整車舒適性是非常重要的指標,混動系統(tǒng)對此的幫助不言而喻。2019年,奧德賽更新了動力系統(tǒng),由2.4L自然吸氣全面升級為2.0L混合動力,行駛品質提升顯著。
作為MPV市場上的常青樹,奧德賽擁有出色的口碑,備受家庭用戶青睞。隨著混動系統(tǒng)覆蓋面逐漸擴大,奧德賽也推出了銳·混動版本,搭載與雅閣(參數|詢價)銳·混動同款的2.0L i-MMD混合動力系統(tǒng)。
外觀方面,奧德賽銳·混動沒有太濃厚的商務氣質,偏素雅的設計不算驚艷,屬于耐看的那類。該車配備了后排隱私玻璃,不僅能夠提升私密性,還起到了隔熱防曬的作用。
MPV車型與轎車擁有迥異的車身結構,玻璃面積明顯占優(yōu),坐姿也更高,視野非常出色。內飾采用黑+米雙色搭配,凸顯了居家氣質,各項功能用起來比較直觀,給人以親切的感受。奧德賽銳·混動采用機械擋把,與銳·混動聯盟其他車型的SBW電子換擋有所不同。
空間靈活性極為突出,第三排座椅可完全收折至地板下方,從而為第二排后移騰出空間,形成四座模式。第二排座椅靠背角度、肩部夾角、前后位置、左右位置均可調節(jié),還帶有電動腿托,是長途出行的首選席位。
側滑門設計帶來了良好的實用性,上下車便利性獲得顯著提升,這對有老人、孩子的大家庭非常受用。側滑門支持電動開閉,可通過中控按鍵、遙控鑰匙和感應滑動操作,適應了不同使用場景的需要。
尾門高度比較合理,實測中165-180cm的體驗者都能輕松開閉,在空間狹窄的地庫中不容易磕碰到。與此同時,尾門內側設有一個照明燈,夜間取放物品時可將地面照亮。
第三排座椅還可向后翻折,形成“釣魚模式”,外出郊游非常全能。相比一些SUV的雙段式尾門,奧德賽銳·混動的設計明顯更加堅固可靠。
奧德賽銳·混動搭載2.0L i-MMD混動系統(tǒng),綜合最大功率為158kW(215馬力),與雅閣銳·混動保持一致。與之前的2.4L發(fā)動機相比,2.0L混動系統(tǒng)動力更為強勁,同時不會犧牲燃油經濟性。
工程師為奧德賽銳·混動配備了隔音玻璃,并增加了前圍擋板厚度,用以隔絕發(fā)動機噪音?;靹酉到y(tǒng)更多使用電機驅動,發(fā)動機直驅工況比同類混動系統(tǒng)少一些,進一步優(yōu)化了NVH性能。通過試駕,我們發(fā)現奧德賽銳·混動的靜謐性較燃油版有了一定提升。
底盤表現符合MPV身份,對大小顛簸的過濾比較柔和,車內很少感受到明顯沖擊感。動力輸出線性平順,駕駛者感覺車很聽話,乘客則享受著愜意的行駛氛圍,作為全家出行的移動載體再合適不過。
換裝i-MMD混動系統(tǒng)后,奧德賽的優(yōu)勢被進一步放大,在舒適之外平添了一份細膩,更能滿足MPV主流用戶的訴求。這款車有著轎車化的駕駛感受,不會讓人有開大車的心理負擔,同時空間靈活性一如既往地優(yōu)秀。對于經常6-7人出行的大家庭來說,奧德賽銳·混動會是個不錯的選擇。
皓影銳·混動
廣汽本田擁有寬泛的產品線,不過曾經緊湊型SUV的缺位造成了不小的遺憾。好在皓影及時登場了,還順勢推出了銳·混動版本。皓影銳·混動同樣搭載2.0L i-MMD系統(tǒng),動力方案與雅閣銳·混動和奧德賽銳·混動相同。與同級競品橫向對比,這套混動系統(tǒng)在動力性和平順性方面具備一定優(yōu)勢。
作為廣汽本田進軍緊湊型SUV市場的一部力作,皓影銳·混動為中國市場進行了多項適應性改進,在堅持SUV全能性的基礎上,著重優(yōu)化了整車高級感。較為厚重的車頭設計,讓皓影銳·混動看起來頗具氣勢,很容易被認作更高級別車型。
外觀部分,皓影銳·混動應用了豐富的細節(jié)設計,鍍鉻和黑色飾條搭配融洽,營造出一定的精致感。尾燈與后擋風玻璃融為一體,未來感與豪華感同時在線。
與前面幾款車型一樣,皓影銳·混動配有右側盲區(qū)影像系統(tǒng),可通過轉向燈撥桿上的按鍵開啟。啟動該功能后,駕駛者可通過中控屏觀察車輛右后方狀況,避免因后視鏡盲區(qū)造成不必要的事故。對于車身較高的SUV來說,這項功能顯得尤為實用。
內飾質感是皓影銳·混動的一大亮點,中控臺層次感豐富,并使用了大面積搪塑材料,有了些豪華品牌的味道。較高的中控臺提升了操作便利性,人機工程學設計令人滿意。該車采用SBW電子換擋,換擋按鍵設置在中控臺底部延伸出的斜面上,位置非常順手。
座椅填充物柔軟,并兼顧了一定的支撐性,乘坐舒適性具備一定優(yōu)勢。電池通風口位于座椅側面,與凌派銳·混動的設計相似。
皓影銳·混動在后排中央扶手上設有按鍵組,用于控制多媒體系統(tǒng)和天窗遮陽簾,這在同級是較為罕見的配置,對檔次感的營造可謂立竿見影。
電池組被布置在車尾底部,占據了一定空間,因此皓影銳·混動取消了備胎。行李廂空間布局規(guī)整,且后排座椅支持4/6比例放倒,實用性令人滿意。
負責驅動的依然是熟悉的2.0L i-MMD混動系統(tǒng),綜合最大功率為158kW(215馬力),驅動1.6噸多的車身毫不費力,中低速加速堪稱充沛,甚至能夠提供一定的運動快感,與SPORT HYBRID之名相得益彰。
別看皓影銳·混動是一款SUV,操控感受可一點不含糊,延續(xù)了本田家族的運動特色。靈活的轉向系統(tǒng)、敏捷的動力響應再加上扎實的底盤,讓這款車顯得很有生命力,人車溝通感甚至比許多同價位轎車還要出色。
面對嚴重破損路面,SUV較大的懸掛行程是一項明顯優(yōu)勢,底盤能夠有效吸收沖擊,保持車身平穩(wěn)。進入彎道時,側向支撐雖不像性能車那樣緊繃,但懸掛壓縮比較漸進,提供了不錯的操控信心。
皓影銳·混動不僅擁有大空間、通過性等SUV傳統(tǒng)藝能,還提供了同級少有的駕駛樂趣,動力、底盤、轉向給人以靈動的感受。除此之外,高級感滿滿的內外設計也是這款車的一大殺手锏。在此基礎上,i-MMD混動系統(tǒng)降低了后期使用成本,讓這份全能表現來得更加經濟適用。
編輯點評:銳·混動聯盟的成立,標志著廣汽本田混動戰(zhàn)略走向新紀元,讓更多人有機會了解到i-MMD的出色性能。i-MMD混動系統(tǒng)輸出柔順而敏捷,日常駕駛中優(yōu)勢十分明顯,每當遇到堵車時,作為傳統(tǒng)燃油車車主的我都羨慕不已。與此同時,銳·混動聯盟成員們有著出眾的實用性和舒適性,并繼承了本田家族的動感駕控基因,讓駕駛成為了一件愉悅的事情。
上一篇:試駕梅賽德斯-奔馳G 350
下一篇:沒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