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萬元車有些處境尷尬。所謂高不成低不就,囊中羞澀的消費者,干脆買個5萬以下的小車代步;有些錢的,又往往不滿足于10萬元車那2.5米左右的軸距,不滿足于1.6L、甚至1.4L發(fā)動機那需要仔細體會的“推背感”。
|
按理說,配置這東西很討巧,一份洋洋灑灑的配置表,令經(jīng)銷商覺得很有面子,車的檔次也仿佛提升了幾個等級。但消費者卻越來越不買賬,或者說并不像一些廠家所期待地那樣買賬。究其原因,一方面,消費者變得更成熟,不是幾個新名詞、幾項“高科技”就能隨便忽悠的。另一方面,廠家的配置表雖然長,但其中能讓人心動的仍然很少,充其量只能為諸如《十大雞肋配置》的文章填充些素材罷了。
那么,10萬元車該怎么辦,筆者認為,還是兩條老路———降價、增配,或者兩條路一起走。近年來,隨著自主品牌的迅速發(fā)展壯大,5、6萬元車的在一般配置上已經(jīng)和10萬元車拉不開太大差距,在某些配置上甚至還超過了10萬元的所謂主流車型。當然,有些配置同樣雞肋,但別忘了車價已經(jīng)差了一半。在這個前提下,消費者思考問題的方式是會有些不一樣的?,F(xiàn)在,自主品牌車型已經(jīng)逐漸開始往高走,可以預計下一個價格震蕩區(qū)間就是10萬元。
降價是廠家最不愿意做的事,因此除非實在撐不住,增配仍然會是不少廠家采取的手段。說起來,增配比降價要高明,對老客戶的沖擊更小,不會讓前些天還信誓旦旦的廠家轉眼被曾經(jīng)支持它的“粉絲們”弄得官司纏身,還可以通過一次又一次的“新款”吸引眼球。但是,如果增加的配置還總是讓人覺得“食之無味、棄之可惜”的話,走上降價這條路就是遲早的事。到時候,降的是增過配的車型,對消費者來說興許還是個好事,當然前提是內部沒有偷工減料。
綜上所述,筆者的結論是,為了市場份額,10萬元車型是可以降價的,也是可以增配的,但歸根結底還是要降價的。
上一篇:汽車市場“牛市”還遠沒有走到終點